【出处】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【拼音名】Nán Guā Qī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四川橐吾的根。6~11月采收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较粗,圆柱形,有浅棱,密生白色蛛网状毛,上部较密。基生叶具长柄,肾形或心脏形,边缘微波状,具稀疏浅齿,两面疏生蛛网状毛;茎生叶较小,叶柄扩大成鞘抱茎;近花序的叶阔倒卵圆形。头状花序5~9枚,黄色,排列成伞房状;总苞矩圆状,基部有小总苞片5~7枚,披针形;外轮花舌状,雌性;内轮花两性,雄蕊5枚,柱头2裂。瘦果,有棱条,冠毛棕红色。花期7~10月。果期9~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低山区的田野、空地及坡地向阳处。分布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,凉。
按药性查药:寒性、热性、温性、凉性、平性
按药味查药:甘味、苦味、辛味、酸味、咸味、涩味、淡味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行瘀。治劳伤咳嗽,吐血,跌打损伤。
按功效分类:解表药、清热药、泻下药、祛风湿药、芳香化湿药、利水渗湿药、温里药、理气药、消导药、驱虫药、止血药、活血药、化痰止咳平喘药、安神药、平肝熄风药、开窍药、补益药、固涩药、外用药。 更多功能主治 》》》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