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来 源】: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或根状茎。
【别 名】:乌韭、雉鸡尾、孔雀尾、大叶金花草、小叶野鸡尾、蜢蚱参、石青苇、野黄连、水黄连(《峨嵋药植》)、牙齿芒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、擎天蕨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、雪仙草、扫雪花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、蜢蚱参(《中国植物志》)、上树细辛草、青蕨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、金花草(《广东中药》)、大金花草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、石发、地柏枝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、雉鸡尾、小鸡尾草、细叶狼箕、花叶凤尾草、乌竹、墙柏、细叶凤凰尾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、土黄连(《福建中草药》)
【处方名】:乌韭
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广布长江以南各地。北达陕西南部。
【金花草的使用方法】:
0.5—1两;解食物中毒,用鲜叶绞汁服;外用适量,鲜草煎水洗患处。
【采收与加工】:
四季可采,夏秋较佳。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【药材的采收与储藏】:秋季采收,洗净泥沙,晒干。
【中药化学成分】:叶含牡荆素(Vitexin)、丁香酸(Syringic acid)、原儿茶醛(Protocate-chualdehyde)和原儿茶酸(Protocatechuic acid)。 含牡荆素(vitexin)、丁香酸(syringic acid)、原儿茶醛(protocatechu aldehyde)及原儿茶酸(proto-catechuic acid)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0.5—1两(鲜品1—2两,大剂4—8两)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:虚寒证忌用。
【考 证】: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。
【性味】《广西中药志》:“微苦,寒,无毒。”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,解毒,利湿,止血。治风热感冒,中暑发痧,泄泻,痢疾,白浊,白带,咳嗽,吐血,便血,尿血,牙疳,痈肿。
《峨帽药植》:“根状茎:消火退热。”
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“全草:止咳。治伤风感冒;外用治九子疡,消肿毒。”
《广西中药志》:“叶:治热咳吐血,红白痢疾,解毒;外治跌打出血,水火烫伤,疮疡烂肉等证;根:治亦白痢。”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全草:清热,解毒,利湿。治流感,感冒,咳嗽,扁桃体炎,腮腺炎,肠炎,痢疾,皮肤湿疹。
清热解毒,治风热感冒,中暑发痧、泄泻、痢疾,痈肿,牙疳。
敛带除湿,治白浊、白带。
止咳止血,治咳嗽,吐血,便血,尿血
治中暑发痧:鲜乌韭叶四两。捣烂绞汁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痢疾:鲜乌韭全草、鲜水娱蚣全草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肝炎(急性黄疽型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):乌韭全草三两。水煎汁分三次服,连服十至十五剂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治急性支气管炎:乌韭鲜叶二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吐血、大便下血、尿血: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(鲜品加倍)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治白浊、湿热带下:乌韭鲜全草一至二两。捣烂绞汁,调米泔水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对口疮:乌韭鲜叶,以蜜或盐同捣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乳痈:乌韭根茎一两。水煎,冲黄酒服;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治结合膜炎:乌韭全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牙疳:雪仙草根茎烧灰存性三钱,冰片一分。共研细末,搽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治脚癣糜烂:乌韭全草水煎熏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治跌打损伤: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。酒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,或伤口溃烂:大全花草叶,石仙桃叶,共捣烂敷患处。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伤口,能止血,生肌,收口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治汤火伤:大金花草叶捣烂或研末,冷开水调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治毒蛇咬伤:乌蕨根茎捣敷并煎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治狂犬咬伤:鲜乌韭根茎五至六两,用铜器水煎,空腹服,连服数日。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治菜虫药(即雷公蘑、黄柴树根)中毒(辅助治疗):乌韭全草五至六两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