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海胡桃、黑桐油、油果、检果。
【出处】
①《广东中药》。
②《桂海虞衡志》:石栗,圆如弹子,每棵有梗抱附之,类杓柄,肉黄白甘韧,附肉有白靥。不可食,发人病。北人呼为海胡桃是也。
【药材基源】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成熟种子。
【采收和储藏】秋季果熟时采收,取出种子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石栗 常绿乔木,高达13m。幼枝和花序均被揭色星状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6-12cm,顶端有2枚小腺体;叶片卵形至阔披针形,长10-20cm,宽5-17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截平,稀有急尖或浅心形,全缘或3-5裂,幼时两面被褐色星状短柔毛,后变无毛或仅于背面流被星状短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白色。圆锥花序顶生,雄花花萼阔卵形,长约3mm,通常2深裂,镊合状,外面密被星状短柔毛;花瓣5,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约6mm,先端钝,基部被毛;雄蕊15-20,着生于隆起、被毛的花托上,花丝短,基部被星状短柔毛,花药卵形,向内;雌花花被与雄花无异;子房球形,长约2mm,密被星状短柔毛,2室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近球形或阔卵形,直径5-6cm,具纵棱,有种子l-2颗。花期4-7月,果期9-11月。
【生态环境】野生或栽培于树旁及疏林中。
【资源分布】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状】
干燥种子,外有硬壳,呈不规则的扁圆形,径约2-3cm,先端凸起稍尖,外表有黄白色白膜。除去薄膜,显出黄绿色或棕褐色之木质坚硬种皮。表面凹凸不平,有浅纵沟,腹面有明显的种脐,种脊明显或模糊,种皮厚约2mm,内有白色种仁,极富油质,味甘而油腻。以个大、饱满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
壳占种子全重的68%,含7.9%-9.8%,粗蛋白1.7%-2.2%,灰分4.0%-7.7%。种仁占种子全重的32%,含油54.77%(棕榈酸8.17%,硬脂酸3.38%,油酸39.52%,亚麻酸38.29%,甘油8.68%,不皂化物0.96%)。去油的残渣含蛋白质45.15%,糖31.47%,谷氨酸7.05%。
【药理作用】 种子油中的辛辣树脂,有致泻作用。
【性味】 甘;寒;有小毒。
【归经】 肝;脾经。
【功用主治】
活血通经;止血。主闭经;金疮出血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
【宜忌】《广东中药》Ⅱ:孕妇忌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-6g;或烧灰存性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注意】 《广东中药》Ⅱ:生吃能令人呕,孕妇禁服。
【各家论述】 《广东中药》Ⅱ:通经,清瘀热,治经闭。
【用途】
因石栗树生长迅速,树干挺直,树冠宽广浓密有良好遮荫效果,对市区的适应能力强,多作为市区的观赏树或行道树[6]。果实含油量达65-70%,所榨取的油份可供制作油漆、肥皂、蜡烛等工业的原料,油份还可用作生物燃料供汽车直接使用。油份还被利用作木材防腐、肥皂、灯油燃料及蜡染工艺。印尼人会将处理过的坚果拿来煮咖哩。
【医药用途及其毒性】
树皮可减轻痢疾。果肉可食烤烘后味如花生,可作缓泻剂,进食过量可引致腹泻和呕吐。在印尼油份被用作治疗头发脱落、皮肤硬茧和便秘。捣成浆状核仁和煮过的叶子可用作治疗头痛、溃疡和关节肿大、具通经清淤热、腹泻等功效。新鲜的坚果含氢氰酸与微量毒蛋白质,有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