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药名】喜树果 xǐ shù guǒ
【别名】喜果、千丈树、水栗子、天梓树。
【来源】珙桐科植物旱莲木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.的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落叶大乔木,树皮灰色,枝条有黄乳色皮孔。叶互生,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7~28厘米,宽5~1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或广楔形,全缘,边缘有纤毛,上面有疏毛或脱落,下面沿脉有毛;羽脉10~11对;叶柄红色,有疏毛。花单性同株,成球形头状花序;花萼5齿裂;花瓣5,绿色;雄花雄蕊10,不等长,退化子房有时存在;雌蕊子房下位,1室,柱头2~3裂,花盘明显。果序球状,直径约5厘米;瘦果线形或披针形,长约2.5厘米,有翅,亮褐色。花期8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空气较潮湿处。分布于西南、中南及江苏、浙江等地。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待果实成熟后采收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呈披针形,长2~2.5厘米,宽5~7毫米,先端尖,有柱头残基;基部变狭,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,两边有翅。表面棕色至棕黑色,微有光泽,有纵皱纹,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内有种子1粒,干缩成细条状。气微,味苦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抗癌,散结,破血化瘀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破血消癥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用量3~9克,或研末吞,或制成针剂、片剂。主治各种肿瘤,用于原发性肝癌,对胃癌、头颈部腺源性皮癌、白血病、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等。也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。
【药理研究】抗肿瘤;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作用;抗早孕;抑制疱疹病毒。过去多从根中提取喜树碱,近年来研究发现果实疗效最佳,毒性小,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含量最高,采集方便,又不损伤植株,故目前商品多收购果实,作为提取分离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原料。目前多用喜树果的提取物制成酒浸膏注射液及水煎膏片剂使用,其疗效与喜树碱纯品相似,而副作用明显低于喜树碱纯品。
【主要成分】含喜树碱、羟基喜树碱、去氧喜树碱、喜树次碱,尚含桦皮酸及喜果苷。从喜树果中还分离得11-羟基喜树碱、10-甲氧基喜树碱、脱落酸、丁香脂素和β-谷甾醇,其中11-羟基喜树碱、10-甲氧基喜树碱为新生物碱。喜树的根、茎干、皮、叶和果实一样均含喜树碱,均有抗癌作用。过去多从根中提取喜树碱,近年来发现果实疗效最佳,毒性小,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含量最高,采集方便,又不损伤植株,故目前商品多收购果实,作为提取分离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原料。
【使用禁忌】内服不宜过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