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描打开手机站
随时逛,更方便!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草药专题 >> 栀子
按功效查找 按归经查找 按拼音查找 按药性分类 按药味分类 按药用部位分类

栀子

【图片】栀子是什么|栀子的功效与作用|栀子的临床应用|栀子的附方|栀子的食用方法|栀子图片【栀子】专题栀子为您提供栀子是什么|栀子的功效与作用|栀子的临床应用|栀子的附方|栀子的食用方法|栀子图片等,栀子具有泻火除烦,清利湿热,凉血解毒的功效;治热病虚烦不眠,黄疸,淋病,消渴,目赤,咽痛,吐血,衄血,血痢,尿血,热毒疮疡,扭伤肿痛等症状!

栀子是什么

【拼音名称】Zhi Zi

【别名】木丹、鲜支、卮子、 支子、越桃、山栀子、枝子、小卮子、黄鸡子、 黄荑子、黄栀子、黄栀、山黄栀、山栀

【科属】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。

【产地】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寒。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
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5—10克。外用生品适量,研末调敷。

【注意事项】脾虚便溏者忌服。

【采收加工】于10月中、下旬,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,除去果柄杂物,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,取出晒干或烘干。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。

【炮制工艺】

1、生栀子:筛去灰屑,拣去杂质,碾碎过筛;或剪去两端。

2、山栀仁:取净栀子,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,剥去外皮取仁。

3、山栀皮: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。

4、炒栀子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,取出,放凉。

5、焦栀子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,取出,放凉。

6、栀子炭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,但须存性,取出,放凉。

栀子的功效与作用

清热,泻火,凉血。治热病虚烦不眠,黄疸,淋病,消渴,目赤,咽痛,吐血,衄血,血痢,尿血,热毒疮疡,扭伤肿痛。

①《本经》:“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面赤,酒疱皶鼻,白癞,赤癞,疮疡。”
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解踯躅毒。”

③《别录》:“疗目热亦痛,胸心、大小肠大热,心中烦闷,胃中热气。”

④《药性论》:“杀蟅虫毒,去热毒风,利五淋,主中恶,通小便,解五种黄病,明目,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,目赤肿痛。”

⑤《食疗本草》:“主瘖哑,紫癜风,黄疸积热心躁。”

⑥《医学启源》:“疗心经客热,除烦躁,去上焦虚热,治风。”

⑦《药类法象》:“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,心神颠倒欲绝,血滞而小便不利。”

⑧朱震亨:“泻三焦火,清胃脘血,治热厥心痛,解热郁,行结气。”

⑧《纲目》:“治吐血、衄血、血痢、下血、血淋,损伤瘀血,及伤寒劳复,热厥头痛,疝气,汤火伤。”

⑩《本草备要》:“生用泻火,炒黑止血,姜汁炒治烦呕,内热用仁,表热用皮。”

⑾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清热解毒,凉血泻火。治黄疸型肝炎,蚕豆黄,感冒高热,菌痢,肾炎水肿,鼻衄,口舌生疮,乳腺炎,疮疡肿毒。”

栀子的附方

①治伤寒发汗、吐。下后,虚烦不得眠,心中懊憹:栀子十四个(剖),香豉四合(绵裹)。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柜子得二升半,纳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止后服。(《伤寒论》栀子豉汤)

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:枳实三枚(炙),栀子十四个(剖),豉一升(绵裹)。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内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、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博棋子五、六枚。(《伤寒论》枳实栀子豉汤)

③治伤寒身黄发热:肥栀子十五个(剖),甘草一两(炙),黄柏二两。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(《伤寒论》栀子柏皮汤)

④治湿热黄疸:山栀四钱,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。水煎,日分三次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
⑤治尿淋,血淋:鲜栀子二两,冰糖一两。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⑥治小便不通:栀子仁二七枚,盐花少许,独颗蒜一枚。上捣烂,摊纸花上贴脐,或涂阴囊上,良久即通。(《普济方》)

⑦治急性胃肠炎,腹痛,上吐下泻:山栀三钱,盘柱南五味(紫金皮)根五钱,青木香二钱。上药炒黑存性,加蜂蜜五钱。水煎,分二次服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
⑧治口疮、咽喉中塞痛,食不得:大青四两,山栀子、黄柏各一两,白蜜半斤。上切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,下蜜更煎一两沸,含之。(《普济方》栀子汤)

⑨治目赤:取山栀七枚,钻透,入煻灰火煨熟,以水一升半,煎至八合,去滓,人大黄末三钱匕,搅匀,食后旋旋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栀子汤)

⑩治胃脘火痛,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,炒焦,水一盏,煎七分,入生姜汁饮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⑾治鼻中衄血:山栀子烧灰吹之。(《简易方论》)

⑿治肺风鼻赤酒齄:老山栀为末,黄蜡等分溶和。为丸弹子大。空心茶、酒嚼下。忌酒、炙煿。(《本事方》)

⒀治赤白痢并血痢:山栀子仁四七枚。锉,以浆水一升半,煎至五合,去滓。空心食前分温二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栀子仁汤)

⒁治热水肿:山栀子五钱,木香一钱半,白术二钱半。细切,水煎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⒂治妇人子肿湿多:炒山栀子一合。为末,米饮吞下,或丸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⒃治折伤肿痛:栀子、白面同捣,涂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⒄治火丹毒:栀子,捣和水调敷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
⒅治火疮未起:栀子仁灰,麻油和封,惟厚为佳。(《千金方》)

⒆治疮疡肿痛:山栀、蒲公英,银花各四钱。水煎,日分三次服。另取生银花藤适量,捣烂,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
⒇治烧伤: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。(《救急方》)

(21)血淋涩痛。用生栀子末、滑石等分,葱汤送服。

(22)下泻鲜血。用栀子仁烧灰,水送服一匙。

(23)热毒血痢。用栀子十四枚,去皮,捣为末,加蜜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丸,一天服三次,疗效显著。亦可用水煎服。

(24)临产下简。用栀子烧过。研为末,米汤送服三钱。若上焦热,则连壳用。

(25)霍乱转筋,心腹胀满,吐泻不得。用栀子十几枚,烧过,研为末,熟酒送服。

(26)热病食劳复(按: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)。用栀子三十枚,加水三升,煎取一升服下。须出微汗为好。

(27)小儿狂躁(蓄热在下,身热狂躁,昏迷不食)。用栀子仁七枚、豆豉五钱,加水一碗,煎至七成服下,或吐或不吐,均有效。

(28)眼来肠秘。用山栀子七个,钻孔煨熟,加水一程式,煎至半升,去渣,放入大黄不三钱,温服。

(29)风痰头痛。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,得吐即止痛。

(30)火焰丹毒。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。

(31)眉中练癣。用栀子烧过,研为末,调油敷涂。

栀子的临床应用

治疗冠心病。

栀子12g,桃仁12g,加蜂蜜30g,调成糊状,摊敷在心前区,面积约7cm×15cm,以纱布覆盖。开始每3日换1次,2次后7日换1次,6次为1疗程。治疗50例,44例症状好转,其中显效22例,改善22例。心电图7例显效,18例改善,25例无改变。(《中级医刊》1981,4:19)

栀子、红花乳香分别焙干、研末、过箩、等量混匀,按10%浓度配制,把药物加入到75%的酒精瓶内,封盖,1周后即可应用。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,每日涂擦2~3次。治疗97例,全部治愈。一般轻伤涂药2~3天即可恢复,重伤3~4天瘀血、肿胀基本消失,功能渐恢复。(《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》1991,4(7):428)

治疗各种疼痛。

栀子10g,大黄10g,研细末。以蓖麻油或液体石蜡加数滴,75%酒精调糊后敷患处,用纱布固定,共治疗各种疼痛110例,效果良好。(《四川中医》1988,9:11)

治疗小儿发热。

生山栀9g,研碎,然后浸入少量的70%酒精或白酒中,浸泡30~60分钟,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,做成4个如5分镍币大小的面饼,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(双)、内关穴(双),外包纱布,再用胶布固定,次晨取下,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。治疗60例,用药1~3次后,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。(《中医杂志》1991,32(12):32)

用于止血

取黄栀子粉100克,以20%明肢液调成膏状,烘干碾成100号细粉,再加适量苯甲酸,高压消毒备用。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~6克,每日3次。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。

栀子的食用方法

1、栀子仁粥

[材料]栀子仁3-5克,粳米50-100克。

[做法]将桅子仁碾成细末,先煮粳米为稀粥,待粥将熟时,调入桅子末稍煮即可。

[养生提示]清热泻火。适用于急性乳腺炎、急性结膜炎、黄疳性肝炎、肥囊炎。

[来源]来源于《养生食鉴》。

2、清肝茶

[材料]黄连0.3g、栀子3g、胆草3g、菊花3g、决明子2g、绿茶3g。

[做法]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[功效]清肝明目。

[用途]肝经郁热所致目赤肿痛

[来源]传统药茶方

3、菌栀茶

[材料]茵陈5g、栀子3g、大黄1g、绿茶3g。

[做法]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可加适量白糖。

[功效]清热,除湿,解毒。

[用途]急性传染性乙型肝炎;黄疸。

[来源]《伤寒论》。

4、清热栀连茶

[材料]酒连0.3g、栀子3g、生地3g、木通3g、大黄0.3g、绿茶3g。

[做法]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[功效]清泻胃热。

[用途]胃热牙龈肿痛

[来源]传统药茶方。